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erjian2021-10-111208

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两个简单的小教室,一个Sashido,一个小操场,20个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这些都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保靖乡白松村平舆的教学点。

但是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点里,在这些小朋友的眼里,有一个像父亲一样坚强的身影,他有着像山松一样坚韧的品质。他是平舆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潘。

潘钟勇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杨转社

自从2000年被分配到这里,潘就像一个摆渡人,把一个又一个学生送出大山,转身坚持。这一呆就是21年。

“再做选择,我还是会留下。”

潘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皮肤黝黑,体态略壮,憨厚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2000年8月从黎平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服从分配,回到家乡镇远县白松村平舆教学点工作,成为该教学点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式教师。

“当时,平舆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从我家到学校大概有七八英里,走一个小时20分钟。”潘说,当时平舆的教学点叫平舆小学,只有1-3年级,只有两位代课老师,没有篮球场。

面对这样的环境,20出头的潘动摇了。这一切都被我父亲看到了。“松柏是你的家,你不想留下来。别人怎么能留下来?”我父亲的话唤醒了他。

潘领着孩子们去上体育课。杨转社

如果说潘钟勇被父亲的话劝退了,那么村民们一起盖教室的故事更坚定了他扎根平舆的决心。

过去,平舆小学的教室是一座破旧的小木房子。改造从1999年开始,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帮忙。因为没有路,只有蜿蜒陡峭的山路,教室的每一块砖瓦都是10公里外的白松村村民带回来的。

“算下来,一个村民要分担4吨的负担。流出的汗水在路上滴成了两行,一行是来的,一行是回的。”潘钟勇被村民们感动了。

从此,简陋的教室在潘眼里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在整个乡镇,甚至是整个县城,像这样的教学点非常少。教学点的存在,就是让年纪轻轻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不用每天走十几里山路。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在这里工作。我爱这个地方。”刚开始的时候,代课老师已经走了,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走了。然而,潘拒绝了调到中央小学的工作机会,留在了这里。

“让孩子们踩着我们的肩膀看得更远”

在平舆,潘不仅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还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2002年,在村主任的介绍下,他嫁给了朱慕群。在接下来的20年里,朱慕群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物流经理”。

在教学点,潘负责所有教学任务。一人多角装饰的朱慕群,是食堂的“大厨”,也是督促学生勤洗手、讲卫生的“老师”。

午饭是11: 30,时间下课后,同学们陆续走进食堂,并从桌子底下拉出小凳子坐下。朱慕群舀起锅里最上面的白米饭,加上炒好的菜,一个个分发给孩子们。自然,他把锅底的硬锅巴舀进碗里,浇上素汤。锅巴泡好后,他和孩子们有说有笑地吃了起来。

孩子们吃营养丰富的午餐。杨转社

得益于朱慕群的分享,潘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说到夫妻俩,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

在平舆,留守儿童占大多数,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潘夫妇的照顾和陪伴下长大的。他们是老师,更像父母。

小军(化名)是一所教学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他常年和奶奶在一起,性格内向。他总是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当所有的孩子都在教室里唱歌的时候,小军蹲在课桌上保持沉默。当所有人都在操场上玩游戏时,他独自蹲在角落里,拒绝参与。当所有的孩子在操场上拍照时,只有小军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不管别人怎么哄他,他只是眼泪汪汪地抓着自己的衣角,不理任何人。

潘钟勇听后立即回到教室。他的到来让小军放下了所有的护卫,委屈的泪水瞬间落在了小军的脸上。

潘俯下身,拍了拍小军的背,温柔地说:“你一直是班里最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不要和我们的兄弟姐妹拍张照?”小军不做声,拉着潘的手走出教室,并“勉强”参加了合影。

平峪村有很多像小军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常年与父母分离,只能和爷爷奶奶独处,害怕和陌生人相处。他们被潘夫妇捧在手里,温暖在怀里,慢慢长大.

潘钟勇的妻子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杨转社

教学点增加学前班后,潘除了40元的教材费外,没有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他说:“其实我有工资,生活也不是很困难。老乡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元。如果非要拿一些交学费,我会觉得很愧疚。”

从教20多年,潘把3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现在又有一部分学生考上了硕士、博士,见识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我终于成了爸爸眼中的‘好孩子’。”

潘的一生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潘心中的榜样,是他前进的动力。

他是家里最小的,三年级前没有受到父亲的“重视”。在潘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比较好的哥哥后来,哥哥的成绩一落千丈,父亲长期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这时候,潘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争口气。”

上课的孩子。杨转社

从那时开始,潘仲勇开始努力读书,最终考上了黎平民族师范学校,成为了跟父亲一样的乡村教师。来到坪玉以后,潘仲勇每年的教学成绩评比在全乡都排在前列,还获得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各种荣誉称号,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也不够好。

提及父亲,潘仲勇感慨道:“在他去世之前,我在工作上取得的一些奖章都会给他看。他看到后心里面也觉得踏实,觉得我走上了正道,不再是以前那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很安心。”

“坪玉需要年轻老师”

转眼21年过去了,学生们永远都是5、6岁的小朋友,而潘仲勇却从曾经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

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坪玉需要一位懂‘先进科技’的年轻老师。”这是潘仲勇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也是坪玉教学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热心资助下,坪玉教学点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和保障。

但对于镇远县教育局提倡的数字化教学,潘仲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还是很吃力的,连电脑开机和关机都得学3遍。”提起学习电脑的过程,这个40多岁的男老师显得有些羞涩。

如今,相较于城镇学校普遍实施的数字化教学,坪玉教学点仍只能依靠那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位教师,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坪玉教学点师生与定点帮扶镇远的贵州民族大学师生合影。杨转摄

潘仲勇渴望有年轻血液的注入,能与他一起建设坪玉教学点,让这里的孩子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他们能多听听外面的声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一分走出大山的希望。

“我会坚守到这里没有学生为止。”一句最坚毅的诺言,潘仲勇说出来却如此的朴素平常。他扎根大山深处,是一个选择,是一份勇气,更是一份担当。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对孩子们的一份牵挂,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群山起伏,林海莽莽。教室外,是太阳底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宣传标语;教室里,是学生们“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琅琅读书声。(龙章榆、贵州民族大学刘昱霞、杨转、杨莉、彭丹、粟银慧)

相关阅读

  • 新闻调查:这支“红”粉笔的故事,贯穿了18年!
  • 爷孙两代约敬一丹18年后重访贵州山村小学定坚守乡村学校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 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 本文链接:http://www.slxf119.com/8830.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爷孙两代约敬一丹18年后重访贵州山村小学定坚守乡村学校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下一篇:贵州乡村教师刘秀祥 曾背母求学的贵州孝子刘秀祥毅然回乡支教 网友 发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