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这支“红”粉笔的故事,贯穿了18年!

erjian2021-10-111526

新闻调查:这支“红”粉笔的故事,贯穿了18年!

央视新闻:

2021年3月27日,《新闻调查》在《红粉笔》播出,这是记者荆一丹时隔18年后对贵州某山村小学的回访。

新闻调查:这支“红”粉笔的故事,贯穿了18年!

2002年,《东方时空》资助贵州桐梓大山里柯琴小学改善教学条件。记者荆一丹采访了这所小学的师生,见证了这里教育的落后。18年后的2020年冬天,荆以丹再次带着《新闻调查》摄制组深入深山,回到柯琴小学。

那抹红色是她童年时的亮色。

那一年在柯琴小学,荆一丹认识了喜欢画画的小女孩杨芳。她和哥哥姐姐一起读书,父母靠种田养猪过着五口之家。因为当时家境贫寒,小杨芳不愿意向父母要1元钱买一支彩色铅笔,所以只能用圆珠笔画画。

2002年《东方时空》之后,节目《风吹过山岗》播出的时候,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杨芳曾经去桐梓县学过一段时间绘画。

绘画在杨芳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难得的亮色,但短暂的训练并没有持续下去。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辍学后,杨芳开始在外打工。她在广州做房地产销售的时候,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现在,杨芳的儿子很早就用彩色铅笔了。弟弟妹妹也搬到了城市,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弟弟妹妹在选房子的时候首先选择了学校。没有蜡笔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故事。

采访中,荆一丹拿出了杨芳18年前寄给她的信和画,交给了杨芳。单晶说,她很珍惜这些信件和绘画,但它们对杨芳来说更重要。

“我不想一辈子做苦力”

陆友顺上小学时,父母外出打工。他年轻的时候,上学的时候在家里种了四亩地。至少他口袋里只有5元钱。

卢友顺读初二的时候,父母带他去浙江一起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拉砖。但他不想一辈子像父亲一样做苦力,于是去跟一个汽车修理工学了八年技术。

后来,他借了3万元在东阳市横店镇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由于务实和熟练,他经常欢迎回头客,并在2年内还清贷款。

陆友顺说,他去浙江工作时,想实现两个梦想。第一个是走出大山,学习技术。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二是为孩子好好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他们都知道这个礼物!

齐一老师18岁时来到柯琴小学教书。她还记得,报到那天,她倒在山脚下滑溜溜的黄土地里。当她来到山顶的学校想洗的时候,她意识到学校的条件太难了,没有水。

山区学校没有条件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体育教师,其他教师只能兼职。学校里没有彩色粉笔。齐一老师想给孩子们画一朵小红花,所以她只能把白粉笔泡在红墨水里,然后把它染成红粉笔。

齐一老师来了10年,见证了农村小学的变化。她说,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教育的天平可以让孩子大放异彩。

当再次采访老师时,她给了她一份只有他们才能理解的特殊礼物:一盒红粉笔和白粉笔,齐老师顿时泪流满面。

八年后,柯琴小学。

不仅有电脑室、图书馆和体育器材。

走廊的拐角处还有一个方便的图书角。

柯琴小学校长表示,在义务教育达到“两基”标准的过程中,上级给学校提供了电子键盘,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基本上没有使用。然而,这种情况在当地并不是特例。很多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专任教师,只有其他教师可以兼职。

相关阅读

  • 一次次朝着最偏远山村“逆行”
  • 敬一丹做客重图 呼吁知识分子做时代的记录者
  • 新闻调查:这支“红”粉笔的故事,贯穿了18年!
  • 本文链接:http://www.slxf119.com/8828.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敬一丹做客重图 呼吁知识分子做时代的记录者

    下一篇:爷孙两代约敬一丹18年后重访贵州山村小学定坚守乡村学校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