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

erjian2021-10-0628630

文艺片与文艺片

“文艺片”是一种类型。

文学电影

艺术电影

但在当下语境下,“艺术电影”往往与“艺术电影”的概念混为一谈,或用来指某种难以明确界定的商业电影,如“小资”、“新鲜感”、“温情”、“浪漫”、“不含过激动作”,但商业味道较淡。包括知乎“文艺片”标签下的定义,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我们下面说的是对“文艺片”这一历史概念更激进的介绍,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理解。

艺术电影可以看作是一种产业和创作模式,而“文艺电影”则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独特类型()。因此,这两个术语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应用的,但它们经常重叠。

在将“文学电影”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时,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意译(情节剧),另一种是音译。两种翻译方法都有问题。外国人听不懂音译法,但他们必须解释它的意思。转述情节剧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术语。当你用一个模糊的词来解释另一个模糊的词时,误差往往很大。

翻译上的困难恰恰证明了“文学电影”这一体裁是中国电影独有的。

从字面上看,“文”是文学,“艺”是艺术,“影”是电影。为什么文学加艺术加电影会变成情节剧?根据西方人对电影情节剧的理解,一般是关于家庭和爱情的。人物多愁善感,经历过很多灾难,情节巧合夸张,音乐感人,所以也叫《哭泣的电影》()。这真的很像我们传统的“文艺片”。难怪会这样翻译。

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艺术电影一直被视为准类型的一个特定范畴。在蔡国荣的著作《中国现代文艺电影研究》 (1985)中,文学电影被定义为“情感和情感”类型,仅限于浪漫和浪漫主义的范畴。但叶认为“文艺片”与“通俗剧”有很大的不同,“通俗剧”注重戏剧性的展示和情感的夸张。“文艺”的概念与文学小说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有必要践行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早在20世纪10年代,文学小说尤其是指俄法翻译小说。此外,“文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视为推动西方化的工具。

其实“文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1902年,随着鲁迅翻译日本人对欧洲小说的评论,“文艺”一词被引入中国语境。1911年,“文艺”一词被中国文坛广泛接受。小说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与后来的文学电影,尤其是中国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特点包括:人物形象的崇高性,辨别善恶的价值判断,讲述国外的风俗习惯,现代的形式和风格,必须通俗易懂,与日常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文学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复杂的词,包括文学、艺术和文化。“文学和艺术”是西方的、高度可译的和现代的。“文艺”是现代的、向上的,具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启发性。五四时期,文艺尤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争取西方列强的入侵,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文艺”是跨语境的实践,也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影戏学》(),由徐卓岱编著,出版于1924年,曾将“文学电影”列为第十二种电影类型,指称文学电影是将文学(尤其是高贵的西方小说)拍成电影后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然而,这个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似乎没有被广泛使用,也很少有人提到它。(叶:“文艺”作为中国电影研究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风靡上海的“文明戏”——,是日本“新剧”本土化改造而来的舞台剧,也是文艺片的源头。文明剧有很强的情节剧特征,经常画爱情、冒险、犯罪的故事。中国早期电影在上海的萌芽,往往借鉴文明剧,如郑正秋的《社会电影》《孤儿救祖记》。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电影史的任何教科书中都可以找到,不必细说。“社会电影”开启了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电影”,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包括《神女》、《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进步电影”消失了。在“孤岛时期”,电影创作者特别喜欢改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当时“文艺片”指的就是这类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这个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1946年,吴兴仔在上海徐家汇独家创办了文华电影公司,秉承以中小题材为主,表达人物细腻情感的制作方针。大戏剧家曹禺曾担任文华电影公司的导演。这时,“文艺片”开始专指文华公司出品的此类作品。《小城之春》,一般认为代表了中国电影最高的艺术水准,就是费穆是文华拍摄的。结合其体裁特点,称其为“文艺片”是绝对必要的。还有曹禺的《艳阳天》。在内战紧张的1948年,“文艺片”《小城之春》被左翼评论家认为是消极无用的。于是,“文艺片”在浪潮中衰落,社会政治题材的电影更受欢迎。

1949年后,“文艺片”这一体裁并没有意外地被新成立的政府冷落,《小城之春》被搁置了30多年才被重新发现。幸运的是,“文艺片”的香继续被港台电影人,尤其是香港电影人。

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电影中著名的“文艺片”有《不了情》(邵氏、窦庆、关山、戴琳)、《蓝与黑》(邵氏、窦庆、关山、戴琳)、《星星月亮太阳》(点卯、文艺、戈兰、游敏、叶枫)、010300。

根据学者张建德的总结,现阶段的爱情文学电影更注重遵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注重抒发情感和制止仪式。男女主人公都不是坚强的叛逆者,他与女主人公的爱情往往被社会、家庭或道德观念所阻隔,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情感的纯洁。男主角体质和性格都很弱,可能更多。

早时期「鸳鸯蝴蝶派」中公子哥形象的影响。所以在当时,这种得到女性观众青睐的文弱型男演员十分流行。

众所周知,60年代中期,邵氏启动阳刚革命,从此武侠片一统天下,于是「文艺片」慢慢式微。从类型的含义上,「文」与「武」的对立开始凸显,「文艺片」渐渐有了凡是不含武打的影片均算作其中的概念。70年代的香港仍产「文艺片」,只是不如武侠那么醒目了,像《小楼残梦》(邵氏,楚原,凌云、井莉)便是其中代表。我们现在经常说武侠/功夫片是华语电影特有的类型,其实,「文艺片」同样如此,两个类型隐隐然是分庭抗礼的。

随着邵氏的阳刚转型,华语电影的「文艺片」中心移到台湾,导演主要是李行、白景瑞、刘家昌等等,编剧主要是琼瑶,演员主要是「二秦二林」,因为国民党的兵败心理,台湾特有的乡愁文化,使得台湾文艺片比起香港来更加哀怨愁弱。

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进入一个新的腾飞期,被压制多年的「文艺片」开始复兴,许鞍华、张婉婷、陈可辛、关锦鹏……都是「文艺片」代表性导演。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卫,在国际影坛上,他一直是被视为华语「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但如果用类型眼光来看,不妨也将他看作「文艺片」传统的延续,特别是《花样年华》,应该是将「文艺片」传统和「艺术电影」模式结合得非常好的典范。

至于现在为什么「艺术电影」和「文艺片」两个概念的使用被混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香港电影产业长期高度单一化的特征,一直未能孕育出「艺术电影」这种制作模式和市场,所以香港人喜欢把艺术片用他们更熟悉的「文艺片」概念来笼统指代,反正艺术片基本都不涉及武打,也符合「非武即文」的认知,而大陆又受到香港人习惯的影响,故有此说。

文艺片与文艺片

展开阅读全文​

从“白蛇”“速激”看电影的口碑与票房

一部电影是否能吸引我,让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电影院,我会从很多方面去观察,包括电影的故事、画面和语言,最后是口碑和票房。

003010海报。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最后两点,以及最近上映的两部电影《白蛇传情》 《白蛇传情》,以下简称《白蛇传》和《速激》。

电影《白蛇传》是根据经典民间传说改编的。白娘子和徐贤的爱情故事如此曲折动人,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太多介绍就能讲一二。记得小时候,在每年的暑假,《速度与激情9》总是会在电视上播出好几次。白娘子“娘”的传统形象深入人心,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遐想,让我总觉得她是人,不是妖,善良美丽。

003010剧照。

据我所知,《白蛇传》在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融合了传统粤剧表演,采用了复杂的拍摄和特效制作,进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4K全景粤剧电影,进一步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人若不像恶人一样无情,只要对恶人有感情.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有心创新的作品。目前豆瓣评分8.1,真的是一部口碑很高的文艺片。但同期上映的商业片《快集》口碑很低,豆瓣评分只有5.5,甚至还没有达到及格线。

虽然《白蛇传》的口碑极高,可上映一周多,票房也只有500多万,与《速震》的十亿票房相比,只是一个零头。怎么了?为什么文艺片和商业片在口碑和票房上如此两极分化?喜欢看失败电影的人多吗?

据我观察,电影行业出现“高口碑低票房,高票房低口碑”的怪现象,可能与资本有关。众所周知,商业电影投入巨大,大多是为了盈利,离不开资本的推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很少考虑深层次的内容。不管电影的质量和口碑如何,投资者总是想尽快创造快餐效应,尽快盈利,这让一些烂片在资本的控制下似乎打了鸡血,口碑越来越低,但票房却越来越高,完全打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大众。

相关阅读

  • 杨迪回应不尊重硬糖少女后 终于真相了 原来是这样
  • 有博主称杨迪不尊重硬糖少女 不过是有人故意带节奏罢了
  • 文艺片
  • 本文链接:http://www.slxf119.com/7942.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有博主称杨迪不尊重硬糖少女 不过是有人故意带节奏罢了

    下一篇:中国最受文艺片欢迎的十大文艺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