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工队传奇》将登北京影视频道 专访导演赵浚凯

erjian2021-10-2328522

《武工队传奇》将登北京影视频道 专访导演赵浚凯

7月23日起,40集抗战剧《武工队传奇》将在北京影视频道首都剧场开播。该剧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著名导演赵军凯执导,顾志新、赵子惠领衔主演,鲍鲲、斌子、孙鹏滨、冯祺、张莉、陈光宝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全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顾志新饰演的冀中武术队队长王良,在装备落后、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冷静、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凭借勇气和智慧带领武术队员日复一日地进行自救,与日军展开殊死对抗的传奇故事。

该剧导演赵军凯横跨编剧、监制、导演三大领域,作品同时获得口碑和票房,堪称“影视剧黄金交易员”。在成为导演之前,他已经成功运营了《重案六组》、《一双绣花鞋》、《一米阳光》、《亮剑》、《羊城暗哨》等多部作品。他的电影《沧海》、《天阵》、《断刺》、《走出硝烟的女人》等。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这部《武功队传奇》中,导演赵军凯再次宣传了自己的好创意,精准地抓住了每一个人物,以高昂的气势和乐观幽默的态度,为观众讲述了一首敌后抗战歌曲。剧中,由王良(顾志新饰演)领衔的班底成员出场不同,但各有绝活。他们护送干部,攻击炮兵建筑,闯入监狱,拯救战友,做出牺牲,赢得军旗。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使敌人坐立不安。整部剧里,睿智勇敢的对抗一个接一个地重复,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保证了观众能玩得尽兴。

近日,记者采访了导演赵军凯,听他讲述了《武工队传奇》舞台的幕后故事。

《创新励志反战剧》

问:在你看来,这个《武工队传奇》有什么特点?

答:《武工队传奇》是一部创新励志的反战剧。近四五年来,抗战剧成为主流渠道高度重视的主流剧,有固定的模式和特点。在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中,大家都在做着各种探索。就这部剧的探索而言,我觉得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是武术队的战士们基于恶劣的环境依然拥有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幽默;二是剧中的打斗趋于“冷兵器时代”的状态,很多打斗都是用真刀真枪,有的还带有侠义气息。

问: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作品叫《敌后武工队》。这部剧和它有关吗?

答:这两部剧在故事环节上没有太多相似之处。武术队是当年敌占区抗日战争的一种独特形式,关于它的传说很多。小说《103010》浓缩了当时河北保定一些非常传奇的故事,但在我们的故事中,我们学到的案例更多,学到的元素相比之下更新颖、更现代,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看习惯。

问:基本上剧里每两三集,团队就有一个任务,节奏跟美剧挺像的。你以前也是编剧。这种戏剧模式是模仿美剧吗?

答:首先要看这类题材是否可能。写作时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敌后武术队的特点决定了其任务并不单一,因此故事的表现形式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术队的基本任务包括开道、拔钉、抓饭,这些都具有中国特色。那么,在这些任务中,押运粮食、押运人员是他们日常斗争中特别重要的任务,“反强奸”也会在一定情况下进行。因此,我们的整个故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第二点是这种故事构成和发展手法其实更适合观众的观看习惯,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可以随时进入。

“探索抗战时期的阳光与乐观”

问:拍这部剧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答:我自己也做很多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所以平时很注重收集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人物和传说。说实话,我最初对“武术队”的理解,和大家一样,都来自于小说《敌后武工队》。后来我拍了一部剧,叫《敌后武工队》。去济南军区采访的时候,和当年的老兵聊了聊,聊到了山东的抗日战争。他们中有人提到他们的一些家庭成员参加过武术队,所以我问了武术队的现状和日常生活,他们告诉了我很多传奇的事情。

事实上,武术队确实处于敌后斗争状态。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出门,经常一天换七八个地方。它执行的大部分任务主要是“经济任务”,如购买食品、交换必要的药品、做押运和转运工作。事实上,正面战场上的对抗相对较少。就武术队成员而言,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其实当时我种下了一颗种子,创造了武打队的故事。

后来这部剧的另一个搭档来找我说要拍一部剧叫《战雷神》,希望我当导演。一听说是武术队的故事,是“传奇”,我现在就回答了。我觉得有“传奇”这个词,只是给了我一条领带,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在我看来,当年的小说《武工队传奇》写得很好,但从现在来看,会有点老,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在接受一部作品的时候总是有自己的口味,我特别害怕“旧瓶装新酒”,两边都做不好,所以我觉得《传奇》的定位很好。

同时也想到了听老兵给我讲述武术队的战斗生活时的一些感受。在那个时代,士兵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尽管孤立无助,却深入敌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他们最终生存和取胜的根本保证。我一直想传达这种感觉。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把它放在了我导演的意识里。在与编剧、演员甚至是相机的选择交流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希望传达出那种乐观、积极和阳。

光、幽默的精神。

Q:能说一说当时触发你这种感触的具体细节吗?

A:我爷爷原来是做地下工作的,有一个带他走上革命道理的老大哥,他的事迹给我的触动很大。他当时在敌后很厉害,敌人想尽办法要取他的脑袋。他是个孝子,每年过年都回家给母亲磕头。有一年过年,敌人就埋伏在村边,准备趁机擒获他。当时有人已经知道了敌人的阴谋,并且告诉了他,但是到大年夜的时候,他还是回家了,给母亲磕完头正准备走,村子被包围了。这位大哥不慌不忙,嘱咐家里人把饺子煮上,他就跳出院墙,到村东头放了几枪,然后回家吃几口饺子,再到村西头放上几枪,再回家吃饺子,就这样一直把那顿饭吃完。然后说,现在我该走了,然后他就奔着山后面走,突出了重围,原来他早有准备,在山后早就安排好了逃走的路径。我爷爷当时给我讲这个故事,我就觉得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产生了一种钦佩,对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产生了钦佩。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大姑和大姑父的结合,也很有传奇色彩。当时我爷爷是山上的游击队队员,他经常要下山执行任务,我姑父家是山脚下最大的财主,帮忙藏了很多武工队的物资,包括受伤的伤员,我爷爷曾经在那儿养伤住了27天,一直藏在一个“夹皮墙”里,后来伤好了以后,两家就结了娃娃亲,我姑姑和姑父的婚姻就是这么来的。

我想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同类题材的故事,很多都是有原形的,但为什么有人拍着拍着就走形了呢?他可能有点忘掉了原本这类题材我们希望传输给观众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们需要传送给观众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骨气,在那些努力抵抗的中国人身上的那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就是过年一边吃饺子一边打鬼子,什么都不耽误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换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种励志。

《武工队传奇》将登北京影视频道 专访导演赵浚凯

  “写实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

Q:剧中有很多短兵相接的对打拼杀,视觉刺激强烈,为什么这样设计?

A: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个实情。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非得在抗战戏里加入一些冷兵器的东西。我说实际上这是当时的实情,打仗其实打得也是“经济战”。日本当时也不富裕,他没有办法经常使用重机枪,子弹不停喷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当时比人家还穷,更不能说手枪一直突突。其实在当时,我方大部分手榴弹和子弹都是回填的,也就是说弹壳找到了以后塞了火药,装上弹头再二次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见胜负都是靠白刃战。当时有一个说法是“三米之内见胜负”,意思就是放敌人上来之后进行白刃战,大家比拼单兵格斗的技术,这都是有史料依据的。所以在这部戏里,我们也有很多单兵格斗的场面。

而且,在我们的队伍中并不排除有一些格斗能力、拼杀能力非常强的人。做《亮剑》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相对来说北方一些尚武之乡,比如河北的沧州,河南等地,很多人都有武术功底,单兵格斗的时候很勇猛。所以,我们这部戏里也有一些武工队成员武艺高强。我觉得这类东西,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别太离奇,是不违背基本的史实的。

  Q:对在整个片子的武打环节,您有着怎样的要求?

A:我跟我们的武术指导和武术导演特别提出,其实在我所有戏里都有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打斗,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和基础的物理定律。比如,一个角色可以会轻功,你可以蹿得高一点,但不能离开地面太多;打斗动作可以稍微花哨一点,但要符合人生理的极限,这其中包括你腾空的时间大概多长,在这期间你能踹出多少脚,都是有定律的。拍摄过程中,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无影脚”,那就太不科学了。

“抗战剧的瓶颈与突破”

Q:您本身是编剧、制片人、导演,制作过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您有没有觉得抗战剧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A:我从编剧到制片人到导演一直在做抗战题材,两年前就已经感觉,抗战题材作品到了一个瓶颈期。准确说,应该是2010年底就有了。也就是说,在主题意识上,你所能表达的概念就方向来讲已经差不多了,再有的可能就是更细致,更个性化的方向了;从形式来讲,从敌我抗战到敌后战场,从游击战到阵地战再到巷战、遭遇战,细菌战、生化战,各种战争形式都有了,这方面寻求突破很难;故事的类型、人物的类型、战争的技巧以及战术的技巧等各条路都已经被封死了,再做也是重复。但是在当年,我还没有想到人生态度的问题,只是在想有没有可能在抗战剧中加入一些喜剧的因素。当我再结合着极想表达的,当时人们乐观豁达的态度时,喜剧的元素也很自然的找到了融合的方式。

包括徐纪周导演的《永不磨灭的番号》,走的也是这条路子,但是他的创作更极致一些。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正路,我觉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那个年代里是存在的,但是这种状态我们要把握一个度,现在就是要探索“度”的问题。除此之外其他的探索,我觉得多少有点扯,比如说抗战言情剧或抗战偶像剧。关于“偶像”我们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时尚去理解那个年代的战士,我会觉得有点过。

抗战剧还是有它本身的特点的,这也是我们要尊重的。它一定是血性的,一定是惨烈的,一定是不应该叫人家拿着把玩,去用游戏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它应该扎扎实实的以比较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我们需要让观众通过作品感受到那个年代生活的不易和我们民族的悲怆,同时去理解这群人身上乐观、向上的态度。不能把这个事情弄拧了,不能为了突出某个人多偶像,就把整个战斗环境搞得完全是一种搭配,是一种铺垫,成为一种背景,我觉得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广电总局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进行把控还是挺好的,本来这个戏种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了,就应该更谨慎地做一些探索,而不应该胡来,胡来只能把它憋死。

  “导演要给予演员空间”

Q:您能评价一下这部剧主要演员的表现吗,您跟谷智鑫是第一次合作吗?

A:这是我和谷智鑫第二次合作。谷智鑫的形象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浓眉大眼,比较俊朗,但是我上次跟他合作的时候,就发现他身上其实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是他自己还没有去发挥的。比如那种阳光和幽默,这也正是我在这部戏里特别想表现出的气质和情怀。

既然我们想要表达一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那人物就一定是幽默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去搞笑,那塑造的就是一个喜剧人物了。我要的是像谷智鑫这样一个比较传统的,硬朗的,浓眉大眼的男人,来传达给大家那个年代人所特有的乐观豁达的幽默,反而更能让人信服。这一点上谷智鑫完成的挺好。他后来自己也跟我说,他以前演戏从来没这么试过,通过这部戏,他也觉得自己以后可以去做更多的尝试。

在我看来,谷智鑫本身就是剧中王亮那种人,只不过因为他演过毛主席,所以有很多时候似乎角色的类型就拘泥在那里了,多一些尝试挺好的。

Q:很多演员非常看中导演给自己的空间,他们觉得如果导演信任自己,能给自己充分的创作空间的话,他们会非常感激这个导演。

A:信任演员是导演必须做的。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想一个人全部完成,你就回家写诗好了,反正是个人的表达。但是如果把这么多人结合到一块,想把每个人的才能都调动出来,凝结成一个作品,那你就得充分尊重每个部分每个岗位,尊重他们的想法,导演有一个总体的控制就好了。尤其是比较成名的男女一号和重要角色,你请他来演,就说明你相信他能够完成这个角色,而他完成的这个角色,往往也跟你想象的东西不会有太大偏差,否则就是导演选角失败了,那也是导演的责任。而且在戏剧的把握上一定要相信演员,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在具体角色的细腻把握上,他肯定比你强,导演要让演员充分地发挥出来,只需要对他适时开导。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能看到每个人努力的影子,这样的作品才更有光彩。

本文转自:温州网

N

编辑:温网编辑

|责任编辑:黄作敏

相关阅读

  • 郭美美“二进宫” 这回要判多久 谈谈刑事制度中的“累犯”
  • 武工队传奇百度影音
  • 《武工队传奇》将登北京影视频道 专访导演赵浚凯
  • 本文链接:http://www.slxf119.com/11510.html 转载需授权!

    上一篇:武工队传奇百度影音

    下一篇:《神勇武工队传奇》河北经济生活频道热播 高风亮瞒天过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